首页 > 回忆明星资讯 » 正文

《我叫大连》: 原型人物自述收录在《武汉!武汉!》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8月6日,@电视剧在一起 官方微博发布了由邓伦、李沁、董洁等主演的《在一起之我叫大连》预告片,《在一起》是一部抗疫系列剧,而《在一起之我叫大连》是其中的一个单元。故事讲述了一个大连小伙小强误闯武汉,一开始只在隔离区打扫卫生,后来蜕变成为一名抗“疫”战士的感人故事。

2020年3月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栏目也对这个故事的原型人物小强进行了采访,采访实录收录在了《武汉!武汉!:2020战“疫”口述实录》一书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编著的这本《武汉!武汉!:2020战“疫”口述实录》,共辑录了在武汉战“疫”前线18人的个人自述,如原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顺丰员工汪勇、开餐馆的邱贝文等等。通过身份、年龄、经历各不相同的人的自述,在相对个体的回忆中,从不同侧面,关注大疫情中的普通人。他们有一线医护人员,有患者,有家属,有爱心志愿者,有普通市民,有无意闯入的外地滞留人员,也有主动“逆行”的外乡人,有大量的90后……他们或伟大或平凡,这些来自个人的讲述,真实、多面、立体地展现个人在大事件中迸发的巨大正能量。
郭静:见到大连小伙儿小强前,我就听说了他的离奇故事:本打算去湖南办事的他,竟误打误撞,在武汉下了车。为了不留宿街头,他找到了在医院隔离区打扫卫生的工作,就这样,上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以下是郭静采访小强自述的部分摘录:
 大连小伙儿小强:大连小伙等候处,九楼女神守护者,若有需,招必(回),请喊“大连”

大连小伙儿小强:大连小伙等候处,九楼女神守护者,若有需,招必(回),请喊“大连”


我现在穿防护服,已经非常熟练了,熟能生巧嘛!哎呀,真是穿得非常快,也非常好!曾经有一次穿完以后我问:“督导老师,您帮我看看,我穿的有没有缝隙?有没有瑕疵?”她说:“你的我不用看,你比我穿得都好!”
我每天穿三套,上午一套,下午一套,晚上一套。脱的时候确实比较复杂。
到这儿之后,因为我没有什么衣服,武汉市第一医院就给我提供了一些衣服,看,里边这个速干衣,就是武汉市第一医院给我提供的。然后我们大连医疗队给我送了鞋、袜子、内裤……因为我没打算在外面长待,就穿了一套衣服,一个男生一两天不换,在我来看很正常,谁会拿那么多衣服出门?
吃的就更没有了。这些,都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疗队给我送来的。帮助我的人,太多太多了。
我还要特别感谢……大连交通广播,那是第一个帮助我的,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然后南京鼓楼医院,我工作的那个楼层的。和我同一个楼层工作的都是南京鼓楼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我服了她们,她们不是南京的温柔女子,她们全是“汉子”,比我都“汉子”!
我第一天进去,看她们给病人打针,需要握着手嘛,就直接这么……就触碰上了!带着手套就触碰上了!在我看来,那就是百分之百会被感染的一个动作!特别钦佩她们,太厉害了。
但是,现在看着她们,我也敢碰。现在没啥,心理上可能就没压力了,也没有什么负担。当时怕传染的时候就各种打听,怎样会被传染、怎样预防传染,一个人跟我说的我不信,我非要在第二个人嘴里证明了;第二个跟我说的话,我非要在第三个人的嘴里得到证明,证明她们说的全都是对的我才信。
现在不用这样了,现在我教育他们,我教育他们,这样不会传染。现在也有一些新来的医疗队……他们当然不用我去指导怎么预防,他们比我都懂这块儿,但是他们脱防护服这块儿,因为我晚上会去工作,我就帮助他们脱。
我这人确实学得快,但我感觉忘得也快。(笑)这又有啥好笑的?……当然,我觉得以后应该也没有机会再穿防护服了吧!
名家推荐?
这本书选择了18个抗疫一线年龄、身份、经历各不相同的人,用口述实录的方式讲述他们抗疫中的故事,让2020春天的记忆更丰富,也更接近真实。这些声音和文字彰显了这次抗疫过程是一场上上下下团结一心、互相支援、互为后盾的人民战争,庆幸抗疫的首战成果 ,祝贺这本书的出版。——王蒙
口述史是为重大历史事件存真留影的最直接方式。武汉抗疫,情形特殊,不是所有人都能走上前线。这本书由走上前线的记者,访问同在现场的医生、病患、各种职业背景的志愿者和拍客,材料鲜活,情感真挚,充满现场感,值得细读。——阿来
2020年的武汉,从冬到春,所经历的一切,不是统计出来的数字,也不是难熬的时间跨度,它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人共同写下的故事,它是人们前所未有的一种生活,更是倔强抗争的生命状态,这本书里就有18个这样的人,也许人数并不多,但如果这样的记录多了,就会拼接出武汉保卫战最真实的全景!——白岩松
郭静不仅仅是在采访、在完成工作,她是建立了与被采访者间的心理通道,让对方愿意把心交给她。——董倩
中国之声记者郭静和她的同事们走进湖北武汉市,记录砥砺前行的这些人物:张定宇、蔡毅、钟鸣、汪勇、陈庆丰、邱贝文、田亚珍、冯翔、夏斌、王紫懿、童朝晖……
我在“风暴之眼”;灾难让我学会用全新的眼光看待生活;一个急转弯般的加速,他们就去了;再活一次,我要活得更好……
聆听完院长、医生、护士、快递小哥和小餐馆、咖啡店店主等的讲述,由他们唤起的点点滴滴的记忆,一直蔓延至今。——李辉
病毒肆虐于大街小巷,饕夺吞噬着生命。2020年伊始,发生于武汉的生命逝去,家庭破碎,令人难以卒读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
新冠病毒。传染。呼吸。肺、插管。活。死。
如果概括这本书洋洋几十万的文字,恐怕以上是最高频的词。
还有一个更高频的词:
“我”。
“我”经历的武汉;“我”与病毒的迎面相撞和擦肩而过;“我”的沮丧和苦难;“我”的错愕和慌张;“我”亲历的生存与死亡。“我”,在人类抗击病毒的最前沿。“我”,见证了历史,也参与了历史的书写。
借用法国历史学者皮埃尔·诺拉的“记忆场”观点来表达“我”对于历史的重要性可能是恰当的。
这是历史最鲜活的部分,因为每个“我”的生命,都成为组成历史的细胞。
“我”是个体的。当一个个“我”,汇集在一起,并被媒体以专业的手段记录时,这就创建了关于武汉,关于新冠病毒这场世纪灾难的记忆场,而这便是历史定格的瞬间。
这是一本带有生命温度的书,“我”的故事,“我们”都懂,今天的“我们”和未来的“我们”。——南香红
在整个城市长时间都处于应激状态之中,记者能够真切感受武汉人的情感吗?或者说,这个特殊时刻,作为记录者,还有什么更深刻的方法进入武汉、进入疫情?郭静用18个口述,提供了她的答案。最传统的手段,隐身的记录者,此刻却极具效率,我们几乎可以不失真地面对残酷人生。那些跌宕起伏的命运,使这场原本只能数字表达的疫情,得以显形。——李鸿谷
在这本书中,每篇故事还附有二维码,扫码可听讲述者的声音。
    

标签:武汉 他们 大连
【学党史 悟思想】《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第八集 谁主沉浮
【疫情防控】辟谣!银川市封闭小区这条信息是假的……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