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回忆养生资讯 » 正文

郭敬明:用金钱,向世界开炮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原创 最人物出品 最人物
拨开萦绕在郭敬明周围的迷雾,他其实是一个可怜人。
2013年,郭敬明在罗马拍摄电影《小时代3》,突然接到通知,《南方周末》要给他颁发一个“中国梦践行者”奖。
这是当时,郭敬明获得的为数不多的奖。尤其是,一贯“排挤”他的《南方周末》为他颁奖。
第一时间,他放下工作火速飞回国内。
颁奖典礼上,他说:“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南方系心中的少年英雄是另外一位,而我正好是他的反面,但今天没想到是我……”
他口中的另一位,是韩寒。
2009年,知名特稿记者李海鹏一篇《韩寒者,冒犯也》,将韩寒定义为少年英雄。同年韩寒获得《南方周末》年度人物奖。
对奖项如此重视,同时仍旧不依不饶,这很“郭敬明”。
从成长伊始,他得到了太多冷眼和非议,他渴望战胜每一个诋毁他的人,也努力融入所谓的“上流社会”。
所有丢失的东西,他都要变本加厉地拿回来。可惜,他似乎失败了。
2010年,郭敬明坐车经过上海静安区武定路,跟司机喊了一声停。
青葱的树木,干净的街道,古朴的建筑,郭敬明看了很久,转过头让助理打听一下,这里的别墅卖多少钱。
彼时,是郭敬明来上海的第8个年头。他27岁,身材瘦小,身高不足1.6米,但气场强大。连50多岁的司机,也要亲切地叫他一声:郭总。
那一年,他的新书《小时代》正在热销,主办杂志《岛》刊发超百万本。第二本玄幻小说《临界·爵迹》首印200万册,刚一面世就遭疯抢。
同时,他还是上海最世文化董事长兼总经理,旗下《最小说》《最漫画》等杂志,每一本都卖到爆。
助理很快打听到别墅的消息。那曾是汪精卫四姨太的私人别墅,地理位置极佳,装修奢华,一栋价格在5000万左右。
郭敬明听完后点点头,“我买三栋”。
要知道,当时他刚刚在上海汤臣一品拿下几百平米的豪宅,那里2005年时的价格,是11万一平米。
郭敬明汤臣一品豪宅,曾用于拍摄电影《小时代》
一年后,三栋别墅成为他公司的办公地点,并重新装修。红宝石水晶吊灯一盏50万,FENDI的地毯外加KENZO的茶几和书桌超过100万……
随处一把椅子,都是手工教皇背靠椅;随便一张壁画,都价值上百万。
更夸张的是,他专门设置了一面墙来摆放自己的杯子,从几十块到几十万不等。
郭敬明说,这些杯子,他就是喜欢,从来不用它们喝水……
郭敬明的别墅和杯子
别墅曝光后,很多人称郭敬明炫富,也有很多人称他不配,郭敬明在网上舌战群儒。
他邀请一家媒体来公司拍摄,皮鞋落在木地板,发出特有的声音,郭敬明笑了。
坐在房间的欧式沙发上,他让记者猜测他的木质摆件多少钱。50万?30万?5万?都不对,他最后露出微笑:几十块钱。
他告诉记者,自己买东西几乎不看价格,就是凭喜欢。几十万的杯子,他会买,十几块的盒饭他也会吃。
“关键是你的能力或者你的收入,能够支持你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那就OK。”
说白了,有钱,任性,跟你无关。
某种程度上,那仅仅是郭敬明财富的起步。更让人惊叹的,是他持续赚钱的能力。
2013年,他将青春文学小说《小时代》搬上荧幕。时长116分钟的电影中,出现了七八十个知名奢侈品品牌,其中包括超过3000件演员服装。
演员王琳回忆,当时片场有一个价值几百万的手镯,需要她佩戴出镜。她生怕不小心磕坏,恐惧地对工作人员说:
“除非正式开拍,否则让它离我远一点。”
郭敬明用奢华,搭起了电影的气质。但在外界看来,他只不过讲了一个破碎的故事——
女人们的友谊可以随时因为误会撕破脸,又能随时因为财富和好如初。
就是这样的故事,上映首日,票房突破7800万,打破当时国内2D电影首日票房纪录。
《小时代1》剧照
短短不足2个月后,《小时代2》迅速上映,收割2.9亿票房。至于创作为什么这么快,郭敬明的答案是:
两部一起拍的。
最终,用时79天,总投资4000万元的两部电影,拿下近8亿票房。并同时成就了郭碧婷、陈学冬等一帮新人演员。
郭敬明的成功无可复制。但这成功有多闪耀,辱骂就有多强烈。
在豆瓣上,愤怒的网友给《小时代1》打出4.8分的评价。很多人对电影传达出来的奢侈价值观,感到愤怒。
被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写道:赵薇说,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郭小四说,错,有钱的人才有青春。
而这一切,不过是郭敬明对人生的反抗。某种程度上,电影有多奢华,他的人生就有多凄惨。
或者说,他的人生有多凄惨,他展示给世界的画面,就有多奢华。
1983年,郭敬明出生在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一个普通家庭。
4岁,郭敬明得了严重的败血症,在医院里住了半个多月。漫长的黑夜白天,没有娱乐活动的他,只能用书籍填补寂寞。
13岁,郭敬明考上自贡九中。他学习成绩很好,常年保持在年级前十的位置,是班里的学习委员。
但他很少和同学一起玩耍,更多的时间,就是一个人望着窗外发呆。
他身上有一种与环境格格不入的落差。冬天里,他不穿羽绒服,只是围一条纯白色的围巾,垂到膝盖处。
从小读书的习惯,让他对文学有着超常的领悟能力。
1997年,郭敬明14岁,向《人生十六七》杂志投稿了自己的处女作《孤独》。经过编辑审核后,作品刊发,郭敬明拿到人生中第一笔稿费,10块钱。
他意识到:自己能写东西,会写东西,而写东西能挣钱。
新世纪的第一年,郭敬明18岁,从报摊买回七本《萌芽》杂志,剪下七张报名表,递交了七篇5000字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参赛稿件。
那时,新概念作文大赛,在一部分人眼里,有着“茅盾文学奖”般的地位。
进入决赛,郭敬明一个人从四川小城,来到魔都上海,以一篇《假如明天没有太阳》,拿到一等奖。
次年,他再次拿到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
从此,少年的命运发生了巨变。
郭敬明 前排左二
2003年,已经引起外界注意的郭敬明,考入上海大学工学系。因为名气太大,学校领导找到他,希望他转学去影视编导专业,“起码和文学沾点边”。
但转系之后,他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他需要交作业。而交作业,需要昂贵的摄影机、笔记本电脑。
郭敬明小心翼翼地打电话给母亲,一个月后,他才拿到买设备的钱。
同班同学都是上海本地人,在郭敬明的描述中,他们每个人都用着最新款的手机,穿着最奢侈的衣服,大家都去西餐厅吃饭……
而他不敢逛街,只能吃食堂,听不懂上海话。他唯一的感受就是:这个城市,不属于我。
来自小城,家境普通,与周围巨大的落差,让他自卑。他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挤出所有空余时间写稿赚钱;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学会了上海话。
但这些努力,在一件件奢侈品面前不值一提。
一次他精心挑选了一套自己觉得最体面的衣服参加活动,结果在现场被工作人员拦下。对方先是质问他是不是郭敬明,随后询问他衣服是否换好。
郭敬明解释之后,对方轻蔑地白了他一眼,然后将他带到角落换衣服。
多年以后,已经功成名就的郭敬明说:“那张臭脸,那个白眼,我会记一辈子。”
也是后来,他说自己在购买奢侈品的时候,几乎带着一种恨意在买。
曾经他被钱伤得最深,后来他用钱找回自尊。像一个讨薪者,在向世界索要赔偿。
2003年,郭敬明搬出了那个让他自卑的宿舍。同年,带着某种对生活的恨意,他写出处女作《幻城》。
冷冽的文笔,浮华的场景描写…… 《幻城》一经面世,销量迅速突破50万册。次年,《梦里花落知多少》出版,销量高达百万册。
两部作品,让郭敬明在文学圈站住了脚跟。数百万的版权费,也让他真正融入了上海的生活。
那时,他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在清算版税的当天,跑去银行柜台查看自己到底有多少钱。
《幻城》签售时的郭敬明
但这仅仅是故事的开端。
21岁生日当天,郭敬明成立工作室,开始发行文学杂志。两年后,公司推出现象级杂志《最小说》。
仅仅用了1年,仅仅版税一项收入,郭敬明就赚到了1100万。
随后,他成立文化公司,签约作者推出诸多畅销书。爆款《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就是出自郭敬明之手。
时间来到2012年,郭敬明旗下的杂志发行量,比全国所有传统文学期刊的全部发行量加在一起还多。
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说:“你是没有办法靠一己之力改变这个社会的,但是你可以去学懂它的规则,然后去玩死他们。”
某种程度上,伴随郭敬明财富胜利的背后,是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他在战争中前行、挣扎,也因战争受益。
2005年,坐在马东的访谈间里,郭敬明少有地慌乱。马东针对他抄袭的问题,反复询问,导致郭敬明在走下节目舞台时,在楼道里痛哭……
一年后,法院经过调查,判定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作家庄羽的《圈里圈外》,要求郭敬明赔偿经济损失20万,并同时道歉。
直到判决执行期的最后一天,郭敬明才将钱汇入庄羽的账户,但自始至终没有道歉。
他说:“赔偿是尊重法院的判决,但道歉是原则问题,绝对不会道歉。”
那些年,喜欢郭敬明的粉丝,和讨厌郭敬明的粉丝,打得不可开交。最出名的,是韩寒与郭敬明粉丝的骂战……
也是因为这些争议,郭敬明越来越红……
韩寒(左) 郭敬明(右) 罕见同框
2013年,终于用财富抹平创伤的郭敬明,开启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从2012年到2015年,4部《小时代》系列电影,让他狂揽18亿票房,成为当年最红的电影导演之一。
但电影带来的价值观讨论,却将郭敬明撕裂。最终,四部电影评分不足5分,网络上辱骂声一浪高过一浪。
大量的差评里,郭敬明被迫一次次发声。他努力解释这个世界上本就有贫富差距,本就有与众不同的人生,本就有一堆堆奢侈品……
“你可以永远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请允许他存在;你可以继续讨厌自己讨厌的东西,但请允许别人对他的喜欢。”
但他的解释越多,辱骂声就越多。人们并不能被他过度拜金、宣扬物质的言论打动。
最终,一切都在2016年结束了。
这一年,伴随着出版行业的衰落,他的公司极速没落。杂志销量猛跌,签约作家纷纷出走……
当年12月,《最小说》以杂志的形式发行最后一期后,再无更新。
更严重的是,在电影市场,他也遭遇了滑铁卢。
2016年,郭敬明推出电影《爵迹》。这部投资过亿的“国内首部真人CG电影”,筹集了当时国内最红的流量明星:范冰冰、吴亦凡、王源、杨幂……却最终只拿下不足4亿元的票房。
《爵迹》画面
在豆瓣上,13万人给《爵迹》打出3.8的评分,这仅仅好于4%的同类型影片。
从前,还能用票房堵住辱骂声的他,内心彻底崩溃了。
路演时,他再难掩饰内心的崩溃。哭着问:
“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他只能问自己。
《爵迹》发布会
上大学那一年,郭敬明第一次带着母亲来到上海。
母亲因为不会用地铁卡,被工作人员用上海话骂了一句:“乡巴佬。”郭敬明怒火中烧,却无能为力。
多年以后,已经在上海买下豪宅的郭敬明,再也不用担心母亲被人骂。做客鲁豫有约时,他谈论母亲好像越活越年轻,谈论母亲用的奢侈品,满脸的骄傲。
当鲁豫问他:“你用什么表达你的孝顺呢?”
他回答:“最直接的就是给钱吧。我希望父母活得物质一点,用最好的。”
曾经的贫穷将他击溃,他需要用物质、财富来打赢那场事关尊严的战斗。
郭敬明和父母
在自己的公司里,郭敬明要求所有人喊自己“郭总”。这代表着权力和财富,没有任何人能再看轻他,或者忽视他。
大大小小的事,他几乎都会插手。小到海报设计,大到宣传文案。甚至,他会非常直接地告诉员工哪些细节做错了。
财富,证明了郭敬明的成功,但也无法挽留住人心。从公司创立不久,他的合伙人纷纷离职,发展到后来,签约作家纷纷解约……
最近在综艺节目上,因为坚持个人喜好,将代表演技的S卡发给新人演员,他再次被群嘲……
网络上,骂他的人认为,喜欢郭敬明是一件可耻的事。
他曾经很努力很努力地去争取自己理想中的成功,但最终仅仅换来了金钱,很大程度上,还是被鄙夷的金钱。
2003年,《幻城》出版,郭敬明的初中语文老师黄国荣特地买了一本。
初中时,郭敬明曾写过一篇文章,黄国荣印象深刻,“那些小商贩都被他写活了”。
但看完《幻城》后,他却陷入了疑惑:“他现在的文章,唉……我还是欣赏他初中写的东西。要我说呀,他要是真想拿诺贝尔奖,还得像初中那么写文章。”
9年后的2012年,莫言得到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举国沸腾。同年,郭敬明进入电影行业,开始筹备作品《小时代》。
当年,莫言的版权收入,是2150万,不足郭敬明电影票房的一个零头。
2011年,莫言曾说:“如果依靠写作去买房子,现在真的是很难的事。靠写作过上像郭敬明的生活,全国估计也就只有郭敬明了。”
莫言(左) 郭敬明(右)
2013年,《南方周末》为郭敬明颁奖时,坐在座位上的郭敬明颇为骄傲。跟他一同获奖的是地产大亨冯仑,科技新贵雷军,还有影后李冰冰等。
颁奖词中,这样写道:
他是作家、出版人、导演、商人,他制造的文化产品,抚摸并撩拨了那些迷惘的青少年,成为他们的趣味代言人。他备受争议,又无可置疑地产生了巨大影响力,成为耀眼并年轻的“富一代”。
郭敬明确实是个能赚钱的好商人,却不是个好作家;他是制造话题的好艺人,却不是好导演;他是权威的老板,却不是最友善的老板。
极度想要获得认可,却又屡屡受挫的他,更多的只是一个可怜人——跟芸芸众生一样,在这个世界的傲慢和偏见的夹缝中,步履维艰的可怜人。
部分资料来源:
易见:《专访郭敬明》
鲁豫有约:《专访郭敬明》
文艺访谈录:《专访郭敬明》
三联生活周刊:《郭敬明:一个人的审美不会轻易改变》
镜像娱乐:《郭敬明:虚伪的强大》
每日人物:《郭敬明,商业帝国摇摇欲坠》
Vista看天下:《你永远骂不走一个郭敬明》
青春:专访郭敬明
图片来源:网络

无锡市委副书记蒋洪亮跳塔自杀:是能吏,也“有点畏难怕事”
2021年二十国集团(G20)创业圆桌对话举办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