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回忆娱乐资讯 » 正文

建党百年 重大成就 | 中国核电“走出去”第一站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1991年12月,中巴两国在北京签定了以秦山核电一期工程作为参考电站,合作建设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的协议。该项目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用核电站,是当时我国最大的高科技成套出口项目。巴基斯坦当地时间2017年9月8日,恰希玛核电4号机组(C4)竣工,这标志着恰希玛核电一期工程4台机组全面建成。

恰希玛核电群赫然伫立在距离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柴尔沙漠西北部。如今,这里俨然已成为巴基斯坦的一个新地标。从恰希玛1号到4号机组(C1到C4),中巴合作建设恰希玛核电站的历史已持续了20多年。1992年C1开工、2000年C1并网发电;2004年C2开工、2011年C2完成对巴的临时验收;2011年C3、C4开工,2016年10月C3实现成功并网……数以万计的中国核工业人在恰希玛倾注智慧、挥洒汗水、绽放生命,将清洁的能源留在恰希玛,照亮了无垠的柴尔沙漠,为“一带一路”和“南南合作”谱写了辉煌的一笔。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恰希玛核电现场位于柴尔沙漠边缘,这里4~9月间的最高温度55摄氏度,平均温度35摄氏度。当地开春和立秋才能开始种植作物,夏季几乎是不毛之地。20多年来,恰希玛核电站旁边的核电生活区——中国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中国核电建设者。为适应这里的高温环境,中方人员总结出很多核电现场的“作战经验”:

进入现场一定要穿长袖、戴手套。试想盛夏酷暑,却要全副武装,新来的员工一定不愿意。所以就有员工偷偷不戴手套,结果爬脚手架的时候手几乎被烫伤;不穿长袖,仅从工地到现场办公楼短短的距离,走一个来回,胳膊就能被晒伤;戴着安全帽去工地,没有两天,脸上就会晒出一个安全帽带的印子,其黑白对比,像彩绘一样耀眼生动。

在现场办公室起码要多放一套工作服。不是为了干净整洁,而是为了不感冒——从现场回到办公室,每次衣服都是浑身湿透紧紧贴在背上,如果不换一身干衣服,被空调一吹,会马上感冒。

对于在恰希玛的中国人来说,酷热高温已经是家常便饭,只要习惯了就好。然而,处于沙漠边缘的他们,还需经常饱受风沙之苦。夏季,当沙尘暴来临,现场的中国人一身汗津津的工作服,风沙又一个劲儿往脖子里灌,一天下来满身都是泥土和酸臭味。

当核电厂厂房没有封闭时,顶着高温酷热和风沙工作,工作条件就更为恶劣,特别是当地马蜂出没,正在建设中的厂房时不时就会发现一个马蜂窝,很多工作人员都有被马蜂蛰伤的经历……但正如中国中原对外工程有限公司恰希玛项目部总经理钱继伟所说:“我们这里的年轻人,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翻译过来就是:受得了高温风沙的核电现场,也坐得了办公室鼓捣现代化的电脑。

未雨绸缪应对运输时差

与国内建设核电站不同,由于种种原因,在巴基斯坦建设核电站, 很多设备必须是中国的产品。C1项目原计划建设周期为85个月,后因设备采购遇到困难,原来在第三国采购的设备不得不转到中国研制。后来,C1和C2两座核电站绝大部分设备材料都实现了国产化。特别是C2项目的电气贯穿件、非能动氢气复合器、主给水泵等一些原本只能进口的设备实现了国产。国产主泵在C3、C4上首次使用,为“华龙一号”主泵国产化做了先驱,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相比于国产化,时空阻隔造成的运输时差,是恰希玛项目要面对的另一个难题。很多问题,在国内解决起来是举手之劳,但在巴基斯坦可能就坎坷重重。中方人员的应对之策就是预先想到哪些设备是易坏的,未雨绸缪提前买一批,备在现场。有时用C1、C2留下的备件救急,实在不行,就去巴方业主的仓库里找到借来用。中方人员也试过在当地买一些市场采购级别的轴承、机油,但当地供应商不着急,不像中国人当天买当天就能送到。有些从当地买的东西送过来也是10天之后了。

在施工高峰期,国内劳动力的调动补缺,几天就可以到岗。而恰希玛现场缺人就很难办——调用国内劳动力,涉及到巴国安保交通问题,到岗时间太长;聘用当地劳动力,一是遇到当地农忙或罢工、游行等活动,无法招到工人。此外,巴基斯坦工人的技能与国内工人技能相比还是差一些,相应会影响工期。

把核电机组当成自己“孩子”

根据中国中原的规定,每位员工半年可以休假一次,一次可以回国休息3~4周;员工在现场工作满两年原则上就可以申请回国。然而,很多年轻员工两年期满一再申请延期,因为他们放不下自己心中惦念的恰希玛核电工程。他们把每一个恰希玛核电机组都当作自己还未长大的孩子,不想离开。中方恰希玛项目部的很多中层干部,不知将回国延期了多少次。

异国他乡路途遥远,更有巴基斯坦当地严峻的安保形势,恰希玛的中方人员出行非常困难。C1、C2建设时期,中国人的出行条件还相对宽松,到了建设C3、C4时安全形势变得复杂,出行难上加难。

有的中国员工本来跟别的同事同一批休假,只是晚了一天出发,结果到伊斯兰堡办事处就遇到巴国治安形势严峻无法出行,最后在办事处一直待到别的同事从国内休假回来了,又一同返回工程现场;有的员工休假遇到路面交通不安全的情况,需要改乘直升飞机,直升飞机不能携带行李,只能空着双手回国;90后年轻员工多数被爷爷奶奶带大,老人生重病无法回去尽孝;年纪大的一些返聘员工,父母年事已高,急病重病期间想回国却不能及时赶回……

赶上斋月,中国人要“顶上去”

谈到在巴基斯坦建设核电项目的困难,中国人与当地人的文化差异不得不提。巴基斯坦人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安守贫困、随遇而安。这也使得高峰时期现场巴工达到三、四千人的恰希玛核电工程,建设工期与国内相比有天然的劣势。

在恰希玛核电现场,巴方也承接了现场一些小子项的施工,他们的施工进度对现场整个进度影响很大。这与巴方管理水平、当地资源储备、工机具条件水平低等息息相关。在这种条件下,中方只能主动、不计报酬地承担很多责任,帮助巴方消除施工缺陷、提高工作效率。

在施工高峰期, 赶上穆斯林斋月,这一个月的时间就要中国人顶上去;巴工一天要做五次祷告,他们放下工具的时候,顶上去的也是中国人;中方与巴方一起开会,正值巴国斋月,巴方人员一整天不吃不喝,出于尊重巴国传统,会开了一天,中国人也饿了一整天;C3项目并网试运行前后,部分项目已开始要交给巴方验收,在国内,业主比总包方更着急核电站发电,交接一些项目都是催着总包方, 但在巴基斯坦,验收的事情永远是中国人追着巴方跑,甚至中方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申请验收。

2017年9月,恰希玛核电基地4台机组顺利提前竣工,建设过程中项目现场管理组织有序,现场施工安全管理有效,质保体系运转正常,没有出现一般以上不符合项,成本可控且较好实现既定目标,圆满完成各项合同约定。这说明项目团队建设取得成功,项目管理体系经受住了考验,同时也为后续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和成熟的经验。无论是工程建设还是品质管理,亦或是运行服务,核电已然是我国“走出去”的又一张名片。

目前, 恰希玛核电一期工程4台机组一直保持安全稳定运行,进一步缓解了巴基斯坦电力紧缺困境, 缩短了巴基斯坦城市和农村的停电时间, 推动了巴基斯坦国家经济建设,提升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这4座30万千瓦级核电站犹如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新日,照耀巴国大地,照亮“一带一路”上的中巴经济走廊。

原标题:《建党百年 重大成就 | 中国核电“走出去”第一站》

卧龙区委巡视组到四小南校区巡视指导工作
有关物业费交纳的7大问题,一文讲清!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