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回忆新闻资讯 » 正文

跨越2000多年,长信宫灯,是盏什么灯?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今天上午

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种
抵达北京
火种欢迎仪式
在奥林匹克塔隆重举行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种欢迎仪式现场。长城网记者 许付磊 摄
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
景观火炬标志
火种台
仪式火种台和火炬手服装等
首次呈现在
国内公众面前
其中,火种灯的设计
格外引人关注北京冬奥会火种灯
创意源于长信宫灯
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
火种灯的创意源于
“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
是2000多年前的西汉宫灯
造型轻巧华丽
设计巧妙环保
“长信”,就是永恒的信念
代表人们
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和向往火种灯设计来源
飞舞的红色丝带
环绕在火种灯顶部
与火炬“飞扬”视觉形象统一
象征着拼搏的奥运激情
方圆嵌套象征天圆地方
银色金属光泽
晶莹剔透的玻璃
形成对比
表达了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契合火种灯多视图展示
灯体使用了
环保材料再生铝合金
首创双层玻璃结构
保证了火种灯
在低温、严寒、大风等
自然环境下不会熄灭
打造出既有传统中国韵味
又具现代感的火种灯
长信宫灯
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长信宫灯
一直被认为是
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
巅峰之作
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
曾入选
2019国家博物馆举行的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
曾入选
2019《国家宝藏》
第二季特展国宝
是名副其实的“明星”国宝
它被誉为
“中华第一灯”
是古代灯具艺术的精品佳作
也是河北博物馆
十大珍宝之一
因刻有“长信”字样
而得名
长信宫灯
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
而得名
高48厘米
重15.85公斤
出土于
西汉中山靖王王后窦绾墓
灯铜质,通体鎏金
二千多年岁月的沧桑
使灯身锈迹斑驳
但仍华光四射
凸显汉代鎏金工艺的高超水平
长信宫灯的造型
栩栩如生
灯的整体造型
是一位跪地执灯的宫女形象
宫女上身平直,双膝跪地
头梳发髻,发上覆巾帼
身穿广袖长衫
面容清丽,头略向前倾
目光专注,神色温柔恭谨
动作自然优美
她轻盈俊秀的面庞
妙曼婀娜的身姿
使原本厚重的青铜灯
具显得极为轻巧精致
宫女左手执灯
右臂高高举起
宽大的袖管自然下垂
巧妙的形成了灯的顶部
长信宫灯
设计暗藏玄机
灯罩由两片弧形平板组成
嵌于灯盘的凹槽中
其中的一片可左右推动
灯盘上
还附有短柄可以来回转动
这样,就可以随意调节
灯的亮度和照射方向
汉代环保灯具的代表
灯盘中心的灯钎
是用来插灯烛的
汉代灯具
多以动物油脂为燃料
灯点燃后
灯内没有完全燃烧的炭粒
和燃烧后留下的灰烬
弥漫室内
污染室内空气和环境
为保持室内清洁
长信宫灯巧妙地
将宫女的袖管
与身体连接形成烟道
当火烛点燃时
烟灰顺着宫女的袖管
徐徐进入体内
宫女身体中空
如此精巧的设计
使室内免于污染
同时
宫女的头部、袖管
身躯和灯盘、灯罩、灯座
采用分铸组装的方式铸成
每部分都可以拆卸
清扫起来十分便捷在灯中的
弯形中空导烟管
形如车釭
古人称为“釭”(gāng)
古诗句“金釭凝夜光”
“银釭影梳头”中
都将“釭”用作灯的代名词
它是汉代独创的
灯体组合结构
是汉代灯具的功能性创新
在世界灯具史上
独树一帜
长信宫灯
将优美的造型
与科学环保的设计理念
有机结合
营造出融浪漫与华丽为一体的
艺术境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长信宫灯的主人
众说纷纭
这盏灯
1968年出土于
西汉中山靖王
刘胜之妻窦绾的墓中
在灯上
共刻有铭文9处共65个字
记录了
灯的重量、容积和所属者
在弧形平板上
可以比较清晰地
看到铭文“阳信家”字样
这一铭文
在灯上出现了6次之多
这让考古学家推测
长信宫灯最初
并不属于刘胜窦绾夫妇
它的主人另有其人
目前学界对长信宫灯的
流传经历有两种说法:
最初一种观点认为
“阳信家”指的是
阳信夷侯刘揭
还有一些专家
提出了另一种看法:
即长信宫灯的最初主人是
阳信长公主
可无论是谁
这盏灯
都被送进了长信宫
最终被长信宫的主人窦太后
当作礼物送给了窦绾
对于上述两种
长信宫灯的流传经历
许多专家学者
持有不同的见解
究竟历史的真相如何
需要期待
更进一步的考古与研究
但有一点
可以肯定的是
在浩如烟海的
历史长河里
这件流光溢彩的
长信宫灯
永远闪烁着
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
河北博物院
十大珍宝盘点
博物馆是历史的见证者
在河北博物院
众多藏品中
长信宫灯
被列为十大珍宝之一
不妨让我们再悉数盘点下
家门口的
河北博物院中
还有哪些奇珍异宝
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战 国
燕国宫门构件。1966年易县燕下都遗址老姆台出土,长74.5厘米。作兽面衔环状。兽面为卷眉,凸目,卷云鼻,飞卷的胡须间露出獠牙,口衔八棱形环。兽额上站立花冠尖喙、展翅欲飞的凤鸟。两条长蛇缠绕凤鸟双翅,曲颈回首奋力挣扎。铺首两侧各有一条攀龙。龙头、凤首和蛇颈均为圆雕,通身雕细密的羽纹和卷云纹。器形巨大,纹饰华丽,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系燕国代表性器物,已被用作新馆大厅环境装饰。
中山王 铁足大铜鼎战 国
礼器。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墓出土,高51.5厘米。是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外壁刻有铭文77行469字,是目前所见铭文最长的一件战国铜器。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师伐燕、扩大疆土的功绩,告诫后代吸取历史教训,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铭文字体修长秀丽,文句典雅优美。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战 国
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案面已朽,仅存案座,边长47.5厘米。底部是两雄两雌跪卧的梅花鹿,四龙四凤组成案身。四龙独首双尾,上吻托住斗拱,双尾向两侧盘环反勾住头上双角。四凤双翅聚于中央连成半球形,凤头从龙尾纠结处引颈而出。集铸造、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复杂精巧,无以复加。
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战 国
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墓出土,长51厘米。猛虎身躯浑圆、色彩斑斓,弓身右曲,三足着地,一爪腾起,正将捕捉的小鹿送入张开的巨口之中。老虎的凶猛与小鹿的弱小形成鲜明对比。典型的战国时代风格。动物腹下刻有铭文,说明制作时间及官匠姓名。
刘胜金缕玉衣西 汉
我国首次发现、规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1968年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长1.88米。按人体结构比例制作,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五部分。全套玉衣由各种形状的玉片组成,玉片四角有孔,用金丝加以编缀,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与玉衣同时出土的有镶玉鎏金铜枕、玉眼盖、玉鼻塞、玉口琀、玉耳塞、生殖器罩、肛门塞,组成一套完整的葬玉。
错金博山炉西 汉
熏香用具。1968年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通高26厘米。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神兽出没,虎豹奔走,轻捷的小猴或蹲踞在峦峰高处、或骑坐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手持弓箭巡猎山间。炉柄透雕成三龙出水状,以龙头擎托炉盘。工艺精湛,装饰华美,举世闻名。
北齐文宣帝高洋墓墓道壁画北 齐
1989年磁县湾漳村高洋墓出土,长37米、最深处8米。墓道呈斜坡状,在墓道两侧和底部地面都彩绘图案,面积约320平方米。地面绘莲花和缠枝花卉组成的装饰图案,东西两壁绘制106个真人大小的仪仗人物和41个祥禽瑞兽。内容丰富,技艺高超,代表了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
彩绘散乐浮雕五 代
墓葬墙面装饰品。1995年曲阳县西燕川村王处直墓出土,长136、高82厘米。由15人组成,表现了乐队吹奏表演的热闹场面。右边第一人着男装,可能是乐队指挥。12名演奏者皆为女子,身着窄袖襦衫,长裙曳地,分前后两排,所持乐器有箜篌、筝、琵琶、拍板、座鼓、笙、方响、筚篥、横笛等。乐队指挥下方有孝子2人。盛唐风格,国内仅见。
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
1964年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元代窖藏出土。通高42.3厘米。罐体使用彩绘、镂雕、堆贴等多种装饰技法,共有11层纹饰。腹部作四组菱花形开光,开光内镂雕四季花卉和山石,枝叶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用釉里红涂绘。青花色泽浓艳,釉里红颜色纯正,蓝红辉映,工艺高超,为元代青花瓷器代表作。
文物沉淀着
光阴的故事
灯火闪烁着
光明的力量
跨越时间的河流
穿过国境的边界
一盏长信宫灯
承载着冬奥会火种
照亮着人类团结合作
战胜困难的前进道路
它将再一次
在长城内外展示传递
带给人们信心、温暖和希望
凝聚起
共同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
来源:长城网 央视新闻 保定文化旅游 河北博物院官网 河北日报
原标题:《跨越2000多年,长信宫灯,是盏什么灯?》
阅读原文

标签:火种 出土
B站牵手阿里入股如涵,UP主里要诞生下一个李佳琦?
深圳通报,27名师生曾感染新冠肺炎!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